第两百六十三节 密会宋玉华-《这个异界需要革命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感悟了一番宋玉华的法理,发现她跟自己信奉的法理有所不同,宋玉华对法理的认知,是限制人的行为,规范人的行为,法律就是惩罚犯罪,镇压不轨,让人知道什么能做,什么不能做。这种认识,倒也没错,可刘知易更认为,法律除了暴力的镇压作用外,还有引导人的行为的作用,法律分两面,惩恶扬善,宋玉华只理解惩恶那一面,却没领悟杨善那一面。有机会,刘知易打算好好引导她一下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朝堂之上,各部讨论的十分激烈,内容是关于工部一份疏通芙蓉渠的奏章。

    芙蓉渠,是一条通往芙蓉池的河渠,从城南一条河流引水,进入夏京城东南角的芙蓉池。

    芙蓉池是夏京城南一处有名的景致,是当年修建夏京城的时候,生生将一座小山完成了一个洼地,然后引河流之水注入形成,是夏京城中第一大湖泊,比皇宫里的东西液池还大很多。

    朝廷又在芙蓉池周围,设立了芙蓉楼、芍药楼和牡丹楼三座教坊名楼,让这里极为热闹。

    可惜年代久远,芙蓉渠淤积,引入芙蓉池的水越来越少,芙蓉池日渐萎缩,已经到了不能不治理的地步。

    工部提出了两个方案,一个是将引城西之水注入芙蓉池,修一条从城西通往芙蓉池的水渠,将城西之水引入芙蓉池;一个是引城北之水,修一条从城北通往芙蓉池的渠道。

    官员分为三派,一派认为,应该疏浚芙蓉渠,继续将南河之水引入,不用费力挖掘新水渠;一派认为,该通向北城,夏京城南高北低,芙蓉池贯通城北,水流不息,不易淤塞;一派认为,该从西引水,西城有永安渠、清明渠两条自南向北流入夏江的水渠,水流丰沛,更不易淤塞。

    三派互相争论不休,疏浚派认为,疏浚旧河道,不需要劳民伤财,比较节约;北引派认为,如果将东市水渠与芙蓉池贯通,新建一条水渠虽然花费不菲,但运河一通,东市百货可走水路运至城南,东市会更加繁华,可多征赋税,还可便民。西引派表示,从西往东引水,可以将永安渠、清明渠跟芙蓉池沟通,相比北城,西城商贾云集,更能便民。

    夏京城布局,皇城在正北,以皇城为中心的北城东城住的都是达官贵人,西城有西市,住的都是豪商大贾。只有南城,住的都是平头百姓,最穷的阶层都在这里。之所以南城穷,一方面是因为远离政治中心,另一方面,则主要是这里交通相对闭塞,北方的夏江是夏京城的生命线,所以皇城、宫城,官署大多都在北城。远离夏江的南城,跟夏江沟通,只能走陆路,成本高、不方便,所以穷鄙。

    原因都知道,可没人想过要改善这些,因为居住在城南的穷人,不牵扯到官员的切身利益。

    魏太后垂帘听政,坐视三种意见互不相让,每到这种僵局,太后就可以进行决断了。

    他先问支持修建东西水渠的户部,是不是修通运河,真的能便民,户部给了肯定的答复。于是压下反对新建水渠的兵部,十分大气的表示,既然可以便民,那索性南北、东西,各挖通一条水渠。

    太后还提出一个要求,南北水渠,要与皇城护城河相同,水渠挖通之日,她要乘坐龙舟,游览芙蓉池。

    议定之后,工部负责执行,他们效率很高,这个工程一旦动工,工部又会有一大笔经费,数以百万计的银子将流经工部官员之手。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赢郡银行第二日收到了一笔一千万两的存款,这不只是姜兴利头疼,刘知易也愁眉不展,看着一车一车白花花的银子不断送来,小店根本装不下。不得不在接收了两百万两现银后,跑去找沈权商议,暂时不收现银了,收了几张沈家钱庄的大额银票,需要时随时支取。

    两百万两银子存入银行,众目睽睽,运不出京城,不知道有多少水上漂们的暗探已经盯上,正磨刀霍霍等在两水村这种地方。必须等嬴悝的水师来了,才敢把银子拉走。

    刘知易不由升起这样的念头,沈权这是捣乱吧?沈家做的也是钱庄买卖,不止在江南,全国各地都有他们的买卖,业务上有些竞争关系,因为他们也进行汇兑。

    不过这种念头只是一闪而过,就像正在排队,突然想着一辆车过来撞死前面那个插队的人一样,是一种杂念。你开银行,有人存进几十个亿存款,怎么说都是对你的支持,得当祖宗一样供起来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