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1章一曲广陵千古哀-《大晋风骨》
第(2/3)页
嵇康旷达狂放,与阮籍等人共倡玄学新风,主张“越名教而任自然”、“审贵贱而通物情”,对于两晋玄学风尚影响巨大。
在嵇绍十岁时,嵇康为司马氏所杀,临刑前将一双儿女托付给山涛,然后手挥五弦,一曲《广陵散》成为千秋绝响。
《广陵散》几乎代表了当时古琴曲的最好成就,放眼天下,唯有旷世奇才嵇康一人能奏。
就连嵇康自己亦推琴慨然长叹:“《广陵散》于今绝矣!”
从此后这天籁之音,便绝迹于人间,再无人有幸得闻。
若是面前的赵三真能弹出《广陵散》,就凭这一点,便绝对可以证明他的身份。
虽然祖逍没听过此曲,但世间多的是善音律之人,远的不说,逸少便是个中高手,所以赵三必然不会用来撒谎。
“果然是忠穆公之后,嵇先生,某有一事不明,既然先生尚在人间,为何世人皆如此传说?”
赵三,不,应该是嵇眕,慨然长叹道:“当日朝廷征召先父出仕,因有祖父之事,先父屡次拒绝。
为此家族诸长辈颇为不满,朝廷又多方逼迫,先父生性耿介,本想隐居山林。
后得山公劝解,这才举荐为秘书丞,可先父深知朝廷昏庸无道,早晚会有大祸临头。
于是着吾诈死而遁,为嵇氏留一条血脉,可谁知国破家亡之时,依然没能逃脱这场大难。”
嵇眕所言完全颠覆了祖逍对嵇绍的印象,原本以为他是个榆木脑袋的封建制度牺牲品,却不曾料到,他会有如此气魄和远见。
他就说嘛,以嵇康旷达不羁无所畏惧的性格,又是玄学领袖,何况嵇绍还是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抚养长大,怎么可能会反差如此巨大呢,完全就是不合情理嘛。
听嵇眕这么一说,不由得豁然开朗,看来当日他宁愿顶着骂名出仕,完全就是为了家族牺牲名节。
只是他为人正直,既然入了大晋朝廷,便忠君之事,舍身取义。
他所取的,不是愚忠之义,而是对自己的一个交待,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旷达任性吧。
“原来如此,忠穆公真是用心良苦啊。”
第(2/3)页